有时候我们的手心、胸部会不自觉的出汗,这是自汗吗?自汗属于中医汗证范畴,是指由于阴阳失调、腠理不固,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。自汗在生活中表现为不自主的流汗现象,从中医角度来看,自汗多因身体虚弱、气阴两亏,津液外泄导致。汗即津液,汗血同源,出汗过多,就会导致津液、血液的枯萎,进而表现为口干咽燥、头晕目眩、肢体乏力等现象。所以,自汗的人常常伴有疲惫、乏力、气短、畏寒等症状。
周某,女,74岁。2020年12月28日初诊。因“多汗3月余”就诊。患者畏寒、出汗(上午多)3个月,伴头昏、眩晕。多处就诊效果不佳。伴背部很寒冷,大便每天2次,稀便,心烦,睡眠不好,多梦。右侧尺脉沉弱。疗法一诊(2020年12月28日)初诊:诊断:自汗症(阳虚型)
治则:补阳散寒,回阳固本。 方剂:桂枝附子汤、龙骨牡蛎汤加减。共3剂,水煎服,日一剂,每剂分两次温服。嘱患者忌辛辣油腻之品。 二诊(2020年12月31日)复诊: 患者前2天出汗已止,头昏、眩晕好转。心率80次/分,血压185/80mmHg,继续原方加减,共5剂,水煎服,日一剂,每剂分两次温服。 三诊(2021年01月05日)复诊: 轻头昏、大便不易解,(既往有结肠炎病史),无出汗肢冷减轻,苔红少苔,右尺脉弱。原方加资生汤补脾健胃,淫羊藿补肾阳。共7剂,水煎服,日一剂,每剂分两次温服。 后继续治疗3周好转。 四诊(2021年12月06日)症状再发就诊: 前胸和背部冷1周,头重、鼻塞、流涕、伴睡眠不好,多梦。右脉沉弱,左脉缓,血压160/80mmHg。 诊断:自汗症(阳虚型),不寐病、感冒 治则:补阳散寒,回阳固本。 方剂:桂枝附子汤、龙骨牡蛎汤、资生汤加减。共7剂,水煎服,日一剂,每剂分两次温服。 五诊(2021年12月13日)复诊: 症状减轻,头重、鼻塞、流涕好转。睡眠不佳、口干。继续原方加减治疗,共7剂,水煎服,每日一剂,每剂分两次温服。 1周后电话反馈,已痊愈 案例分析此自汗症病人,表阳虚外泄不固,太阳寒水感背部发冷。患者2次都发生秋冬季,因为秋收冬藏,到了秋冬季,天气转冷,地面大气压变大,热气封藏到地下,因此,冬天的地下水是热的。但病人到秋天相火不降,虚火上炎致头昏,眩晕。肾主收藏,阳气无法封存,外泄于外,出汗多,易在秋冬季发病。太阳经在表阳气虚弱易风、寒受侵、易感冒、背部发冷。临床上经常会碰到这种病人,多年龄偏大,有背部、前胸、身体局部或四肢发冷。并且往往合并有外感或肺部感染情况,因阳虚抵抗力差易感染,在治疗中,如果单纯去治疗外邪效果往往不好,有些郁热表现热证时一旦用寒冷之药,往往会加重阳虚之症,加重病情。这种情况,要首先固本为先或同时祛邪,千万不要先祛邪再固本。
表阳虚用桂枝附子汤,补阳祛寒。加上龙骨牡蛎汤收敛封存阳气。再根据病人体质情况加减用药。
很多人看到这里,第一时间想的肯定是自己去抓来试试,但千万不要!中医治病讲究因人而异,千人千方,它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加减。一旦身体不适,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,不要盲目自行服用。同时,我们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如适当运动、合理饮食、避免劳累等。
案例仅供学习参考 非专业人士请勿使用
|